天炉战法是国军名将薛岳在长沙保卫战中运用的一种战法,其实就是一种兵力大但弱势一方的“后退决战”战术,诱敌深入,然后予以包围歼灭之。而“天炉”则是将兵力在作战地带,布成炉灶形状,正面以阻击、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分段消耗敌军的兵力与士气,最后,把敌军“拖”到决战地区(炉心),再狠狠的围歼之,此战法的要义在于初期的正面消耗敌人,达到“再而衰,三而竭”的效果,削弱其战斗力,而后完成强弱攻守转换。薛岳以此战法,取得了三次长沙保卫战的胜利,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名声大噪。
这种战法在解放战争中我军也多有运用,主要有四平防御战,涟水防御战和双堆集战役。
一、四平防御战
46年4月,国军对四平发起进攻,拉开了四平防御战的序幕。国军进攻兵力虽然只有5个师,兵力不及我方,但却是远征军的精锐,战力实事求是说是超过我军的,而我方的作战意图则是要保卫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军委的策略其实就是天炉战法,炉心为长春,利用一部兵力四平、公主岭进行纵深防御,特别是四平以死守的姿态进行防御,试图严重消耗敌军,并最终使用生力军反击,力求歼灭新一军,彻底解决问题。
对于四平防御,军委计划使用的兵力是先期的2个团6000余人,必要时再增加2个团,死守四平,然后是在公主岭再布置防御(最大可能是使用解放长春的第7师),待敌军精疲力尽,粮单两缺之时,投入我养精蓄锐的生力军反击。生力军战前计划的是6个旅,光北满可以增加的兵力就还有359旅,22旅和24旅,实战还投入了南满第三纵队主力和保3旅。
然而,林彪并没有能理解军委所制定的战法,机械地把“死守”四平理解为“守住”四平,因此,开战之后,除了把上手掌握的机动兵力6个旅在四平防御战中全部投入,而且,南下增援的第7师也全部投入,构筑了一条东起火石岭西至八面城长达50公里的防线,生力军用光,天炉战法已经不成立。
四平防御战的结果以我军失败而告终,可以说这是一次完全不成功的天炉战法实践,我认为失败在于多年不打仗的林彪战争理念落后了,最终打成了马奇诺式的防御。
二、涟水防御战
46年10月,国军整编师74师及28师192旅向我涟水进攻,我军战法也算是变种的天炉战法,此战炉心显然是涟水。在敌军的前进道路上,我军先使用10纵进行层层阻击,当敌军推进到涟水城下时,我军则投入5旅继续利用废黄河大堤进行阻击。另一方面,我军则调动生力军1,6师,皮旅,9纵准备反击,合围消灭74师于涟水。
74师虽然战力不错,但经过我10纵和5旅的反复消耗,攻入涟水城时已经精疲力竭,我军当即投入6师反击,将74师逐出城外,10月26晚我军反击部队全部赶到,分三路向74师进行合击,74师为免遭歼灭急速退回淮阴。
涟水保卫战算是一个天炉战法的半成品,没有能成建制消灭敌军,但毕竟还是击退了敌军的进攻,毙伤、俘虏敌军8000余人,算是一次胜利。
三、双堆集战役
淮海战役打响之后,黄维兵团奉蒋介石命令,由确山向宿县前进,试图打通徐蚌线。从我军采取的实战战法看,也可以看成是天炉战法,与传统天炉战法不同之处在于我军使用的中野部队在兵力上也不占什么优势,只有一个预期即腾出手的华野部队能参加围歼,炉心设在浍河以北。
当黄维向宿县方向推进时,我军并没有正面的强大兵力阻击,更多的是依靠2,6纵队兼程追赶,进行尾击和侧击,在黄维前进道路上,动员地方部队进行破路、破桥梁,迟滞黄维的前进速度,前进道路上先是以1纵第20旅在颍河正面挡了黄维2天,又以1纵主力在涡河又阻击2天。黄维由于我军的迟滞和消耗,于11月23日才进到南平集附近,我军主力陈赓4纵则在南平集一线进行坚强阻击,掩护我军在浍河以北完成大纵深馕型阵地布置。
布置完成后,我4纵奉命放弃南平集,引诱敌军渡过浍河。黄维渡过浍河之后,才感知到刘伯承为他准备的馕型阵地,由于不知虚实,当即决定敌前撤退,由于被河流所隔,撤退中发生混乱,终被我军全面出击合围在双堆集一带,战至12月15日,以我军全歼黄维兵团而告终。
双堆集战役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完美的天炉计划,因为,与原本的天炉计划相比,弱势一方要求兵力上优势甚至绝对优势实施合围,而双堆集之战我军是使用对等兵力将黄维包围,这在热兵器的战争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以我的知识水平还找不到另外一个战例)。
参考资料:《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野战军战史》,《第三野战军战史》《第二野战军战史》,刘统之《华东解放纪实》,
Powered by 雷火电竞APP下载官网入aac8net贵宾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